为深化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认知,提升食品方向参赛项目的竞争力,3月18日下午,我们在604报告厅召开“博雅轻言”第三期活动。学院团委副书记卓能聪老师以“‘食’力破局”为主题,进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经验分享。活动聚焦赛事规则解析、案例剖析与资源整合路径,为师生提供系统性的备赛指导。

卓能聪老师在分享中首先强调,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及同类赛事是教育部认定的A+级学科竞赛,其规模、影响力及社会认可度位居国内高校竞赛前列。他指出,国家层面对此类赛事的持续重视,不仅体现在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上,更在于其与“健康中国”“乡村振兴”“新工科建设”等国家战略的深度契合。卓老师进一步分析,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赛事中具有天然优势:一方面,食品行业关乎民生需求,具备广泛的社会价值;另一方面,学科交叉性强,可融合生物技术、人工智能、数字化检测等前沿领域,为创新项目提供多维延展空间。

针对食品学科的参赛方向,卓能聪老师从赛道划分、组别适配性及评审逻辑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。他指出,食品学科相关项目主要适合选择农科和工科赛道,并结合两者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。卓老师建议优先选择农科赛道,因其更贴近食品学科的核心方向,且政策支持力度大,项目成果易与乡村产业振兴形成联动。对于研究生团队,他强调应重点瞄准“产业命题组”,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提出解决方案,突出技术的创新性与落地性。此外,卓老师结合往届国赛金奖案例,解析了参赛材料的核心要素,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。

卓能聪老师在总结中指出,食品领域的创新需紧扣两大趋势:一是健康中国战略,功能性食品、精准营养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方向潜力巨大;二是数字化与人工智能,AI辅助配方设计、区块链溯源、智能生产线优化等技术可显著提升项目竞争力。最后,卓老师强调资源整合的重要性,建议同学们主动对接学院重点实验室和校企合作平台,获取技术支撑;联合经管、计算机等跨学科团队,完善项目的商业逻辑与技术架构;善用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,加速成果转化。

“博雅轻言”微沙龙系列活动以“聚焦前沿、赋能实战”为宗旨,致力于打造轻工与食品领域学术交流与创新实践的高端平台。本次分享会为参赛团队理清备赛路径、规避常见误区提供了关键指引,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参赛热情和创新潜能。
一审一校:查紫宴
二审二校:孙 玲
三审三校:姜 玮